2015年5月31日,受教育部科技司委托,河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河南大学“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创新团队进行了结题验收。项目结题验收会议在金明校区行政楼一楼圆形报告厅举行。专家组组长由吉林大学邹广田院士担任,成员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杰青/长江)、复旦大学刘天西教授(杰青)、中科院化学所宋卫国研究员(杰青)、王春儒研究员(杰青)、北京大学徐东升教授(杰青/长江)。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高润生、我校副校长宋纯鹏、教育部科技司谢为群处长、张晶晶主任、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孔繁士、副处长张水潮出席会议。我校科研处相关负责人及创新团队成员参加了验收会,验收会由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孔繁士主持。
孔繁士表示很荣幸受教育部的委托来主持这个会议,也十分荣幸的迎来了教育部的领导以及全国知名学者来指导我们工作。接着他对与会的专家和领导一一作了介绍,并对验收会的程序作了具体安排。
宋纯鹏副校长代表学校欢迎教育部、教育厅领导和7位专家莅临我校,并对各位领导和专家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宋纯鹏表示,纳米功能及其应用教育部创新团队能够落户河南大学,对于学校整体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以及我们的人才培养起到了典型意义的示范作用,学校将加强团队支持力度,创新团队组织模式、体制机制和评价考核制度。他要求创新团队认真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做好创新团队建设工作。
高润生司长对教育部创新团队验收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他说,每次到河南来,都能感受到河南在教育科技方面发展的强烈愿望。中原崛起靠什么?关键在于创新。现在国家一直在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最近又提出“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的核心就是团队建设。国家973、863支撑计划,现在全部整合成了重点集合模式,如果还像我们过去那样小型松散的方式很难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必须现在适应国家科学体制改革需要,来形成我们的学科群,创新团队引导综合大平台建设,这样才能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高校怎样加快形成创新团队的建设,怎样创新团队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对创新团队的验收,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对过去团队建设期间的工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二是对团队下一步发展提出咨询和建设性意见。对这两个方面教育部都有明确指导性意见。要聚焦问题,一是聚焦重大成果的产出,二是聚焦科教如何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第三个是聚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贡献上。对于综合性评价,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看4个指标:一个指标就是团队的自设建设和协同的机制的问题,团队项目本身是一个人才项目,人才项目首先你在人才的培养、积聚、引进和发展方面团队取得的进展,这是一个基础;第二个就是团队在创新方面有没有重大的成果,这个是创新的质量和具体的贡献;第三个就是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来推动科教融合,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要有进展;第四个就是团队的物质基础,平台建设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平台作为依托,作为一个支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个方面就是专家对团队下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咨询意见,是否在未来还要继续支持。团队的建设不是说两三年三五年,特别是孕育一个重大的成果,形成一个高水平的团队来讲,需要很长时间,一般来讲形成一个团队,一个周期是八到十年。这一次验收,我们也希望专家组提出是否滚动支持,而且滚动支持应该朝哪个方向走,或者能够解决一些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邹广田院士主持了具体的验收工作。团队负责人杜祖亮教授从预计目标与完成情况、团队发展与平台建设、团队文化与管理运行、科技结合与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与社会贡献、经费投入使用情况等六个方面详细汇报了团队的建设情况。其后,专家组对团队平台建设等情况进行了现场考察。
专家组经认真讨论,一致认为:(1)该团队紧扣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引领科学前沿,依托多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形成了节能减摩材料、光电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等若干重点研究方向,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支撑高水平学科建设,成效显著。(2)团队在建设期间,承担了一批国家、地方和企业重大科研任务,新增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项目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在Nano Lett, ACS Nano,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PL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研究论文350余篇,授权专利28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3)该团队取得多项标志性研究成果,例如:利用原位表面修饰技术,合成了多种功能性纳米材料,在低品油气资源开采、润滑油抗磨减摩中性能优异;调控纳米结构光电材料的表面微结构,构筑了多层次有序结构纳米器件,在太阳能电池和纳米器件中表现出优异的光电转化效能;建立了转换效率达到商业化要求的高效QLED器件构筑技术。(4)该团队注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引进一批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团队现有66人,其中国家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中原学者2人、省特聘教授4人、黄河学者4人、校特聘教授2人。形成了“求实、创新、协作、拼搏”的团队精神。三年来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132人,获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9篇。
专家组一致认为“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创新团队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成绩优秀,同意通过验收。同时,专家也对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加大学科交叉的力度,加强源头创新;加大开放协同,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大国际合作,推进建设国家级创新研究平台和创新研究群体。最后,专家们一致建议河南省和依托单位对该团队加大支持力度,教育部给予滚动支持。
高润生副司长对这次验收工作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今天团队验收工作做的很好,这是一次高质量的团队验收,专家组非常认真地讨论、制定了验收意见,对团队三年内所取得的成绩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期待。高司长对团队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第一条意见还是聚焦问题,聚焦学术方向、聚焦科研任务和聚焦重大成果。如果要搞学科建设,我们需要一级学科全覆盖,是横向运动,面越宽对学科建设越好,这是一个横向的发展,但是对于创新研究来讲,聚焦到一点上面是一个纵向的研究,这要做到高水平,所以在学科建设创新研究过程中两个的运动方向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校里面要处理好关系,所以我觉得一方面我们加强学科建设,另外要聚焦方向聚焦任务和聚焦成果。未来在材料领域来讲要更加聚焦,而且聚焦要形成一个引领的实施方向,引领一个品牌,要体现出你的独特的学术方向和强烈的学术优势,以后这方面要更凝练。比如未来就叫光信息材料,这就比纳米功能材料更加聚焦更加好一些。
第二还是人才队伍建设。要转变人才培养使用发展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和互联网相加的使用,要有一种协同的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在我们确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创新人才使用模式,通过任务的牵引,把国际全国的人才积聚到我们这里来为我所用;同时也利用这些国际国内杰出人才,来培养我们自己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自己的未来领军人才培养。通过共享和培养,双管齐下。
第三个关于平台建设。建设国家级平台,是一种水平的体现,另外一种就是要加快国际创新,网络引领的这样一种方式。教育部在顶层设计上,把融入和引领国际创新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所以在平台建设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学术平台的建设,这里面教育部设立的国际联合计划,国际联合实验室,高等学科创新基地和国际网络创新引领计划,这些都是为了推进国际化的进程。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就是关于模式创新问题。未来高校整个的科研体制的创新,简单来讲,就是四个融合:科教融合,产研融合,军民融合和多学科融合,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地方院校在成果转移转化在面向区域发展当中的问题,要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尽快能够实现产业的升级。比如河南现在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农大就是在农业产业化上面协同创新,昨天在郑大资源和原材料产业创新,今天在我们这里就是新材料的站点,在新兴材料的引领上面,这个我们已经都很清楚了。这样在省里面不同的学校对产业的定位和支撑引领有不同的功能,所以河大未来在整个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上面,特别是新材料产业可以像郑大那样成立一个新材料或者是材料技术研究院,郑大已经成立了一个我们这边也可以。另外,我看到你们协同创新中心也成立了,你们的产业目标是什么?未来我们学校作为纳米新产业的设计者或者说是推动着,我们的产业目标怎么去制定,和省里面的产业如何形成对接,这几个层次要把握好,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模式创新上面还有一定的空间。
总的来讲,现在团队基础非常好,而且紧扣信息功能材料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我们还走在了前面。我们要加快成果产业化,抢占制高点。我相信这个团队在未来建设当中能够取得好成绩,也希望在座专家与这个团队进行深入的合作,甚至融合,相互支撑,资源共享,来寄托河南未来发展的空间,推进我们国家这个领域科技的发展。
最后他感谢专家、感谢教育厅、感谢学校、感谢团队在建设期间所做出的卓越工作和辛勤付出。
验收会期间,校党委书记关爱和、常务副校长赵国祥、副校长刘先省与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及教育厅领导进行了交流,校领导感谢各位专家领导长期以来对我校的关注和支持,希望继续关心和帮助河南大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