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下午,中科院江雷院士、北京大学张锦教授兼职受聘仪式暨专题学术报告会在我校金明校区新行政楼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常务副校长赵国祥教授出席受聘仪式,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全体师生及其他兄弟院系的相关师生参加受聘仪式和学术报告会。会议由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杜祖亮教授主持。
杜祖亮教授介绍了江雷院士和张锦教授的简历及其在学术科研上取得的杰出成就,赵校长为江雷院士颁发河南大学兼职教授聘书和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为张锦教授颁发河南大学兼职教授聘书。赵校长说,今天是河南大学的好日子、喜日子,非常感谢两位教授长期以来对河南大学在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水平提升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希望两位教授以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河南大学的发展,为重点实验室在方向凝练、成果产出、学生培养方面多做指导。最后,他代表河南大学对江雷院士和张锦教授加盟我校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聘任仪式结束后,张锦教授作了题为“CVD Growth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with Controlled Structures for Nanodevice Applications”的学术报告。单壁碳纳米管(SWNTs)自1993年被发现以后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它的诸多特性有望代替传统硅材料,给电子设备带来新的科技革命。张锦教授针对SWNTs合成过程中面临的几大难题,如生长机制、取向控制、密度控制及半导体/金属SWNTs的分离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在CVD法合成SWNTs的过程中,采用晶格诱导定向和气流定向方法可得到取向可控的SWNTs。他还通过温度脉冲在SWNTs引入缺陷的方法,成功制备了管径可调的SWNTs。此外,他还提到应用“智能胶带”可完成金属/半导体SWNTs混合物的高效分离,不仅方法简单,分离效率可高达90%以上。最后,张锦教授讲述了利用催化剂在SWNTs生长过程中缓慢释放的原理,可避免催化剂团聚,提高SWNTs阵列的密度,达到SWNTs器件对高排列密度的要求。
江雷院士做了题为“从头开始的创新科研理念——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的学术报告。江雷院士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丰富多彩的例证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二十多年来在科研思想、科研选题、科研方法、科研合作和论文撰写方面的感悟,现场气氛热烈,频频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江院士认为,21世纪是中国优秀青年投身科学技术领域的黄金时代,他鼓励大家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科研信心,坚持“十年磨一剑”的科学信念。江院士结合自己开展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研究的历程,引用中国古代周易阴阳说、论语、孙子兵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毛泽东思想等,深入浅出地讲解自己所理解和实践的科学研究。他认为科学研究的思想和选题尤为重要,要有“大局观和转换的思想”,要有“逆向思维”,要勇于创新、不要迷信前人,迷信权威。他说,“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也要深知,大树底下不长草,做科研要勇于探索交叉科学,要独树一帜。”他还详细比较了中西方科研思维的不同,强调科研要“以正合,以奇胜”、“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厚积薄发”。
关于科研方法,他强调从事科研的过程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都要经过“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历程。江院士把人类认知的这三个阶段提升为一种科研范式,首先向自然学习,对生活中发现的一些大自然中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搞清楚背后的科学道理,然后模拟、仿制这些自然中的现象,最后达到“无中生有”的创造。江院士还强调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要有吃苦耐劳、长期坚持的作风。他特别介绍了“1万小时”法则,列举了人文、艺术、科学等不同领域的诸多例子来说明,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经过大致1万小时以上的有效艰苦工作,鼓励大家在科研上要发扬拼搏精神并能耐得住寂寞。江院士还强调了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并重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没有原创的基础研究成果,就没有原创的技术”。他说,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就好比一个“大树”,地面上的树叶是“应用”,地下的树根就是“基础”,而树干就是你要研究解决的科技问题。没有地下的“根深”就没有地上的“叶茂”。而且这些“深根”都是和一个“树干”相连的,而不是和多个“树干”相连,否则就只能长成灌木而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江院士还向大家分享了论文写作的经验,他说璞玉需要雕琢,好论文也同样需要不断打磨。他认为一篇好论文要有三要素:简明扼要的一句话、相对独立的图题、无懈可击的细节。在报告中,江院士穿插介绍了多年来他领导课题组,在道法自然、利用二元协同效应创制超浸润界面新材料的基础研究及其在不同领域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累累硕果。
最后,他还与大家分享了科学生活的经验,如何通过调节饮食、运动、作息,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充盈的精力。他还希望大家不要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要心胸宽广,目光远大,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两场报告接近三个半小时,精彩纷呈、无与伦比,在场的师生被大师们的风范深深的感染和鼓舞。在提问交流环节,气氛更加热烈,大家纷纷发言,就感兴趣的问题与两位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场的师生们纷纷表示,聆听了大师的报告,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大家从事科研的信心。
在访问期间,两位专家参观了实验室,杜祖亮教授向两位教授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发展历程、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等情况。同时还与特聘教授、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研讨,就以后实验室建设、科研合作、青年教师与学生的联合培养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计划和建议。
江雷,男,1965年3月生。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1990年-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国获博士学位。曾担任日本神奈川科学院研究员。1999年4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至今,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江雷长期从事交叉科学领域仿生界面材料的研究工作,向自然学习,在仿生特殊浸润性界面材料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成果。其中包括 Nature 2篇,Nat. Nanotechnol. 1篇,Nat. Mater. 1篇,Nat. Comm. 4篇,Chem. Soc. Rev. 5篇,Acc. Chem. Res. 5篇,J. Am. Chem. Soc. 21篇,Angew. Chem. 27篇,Adv. Mater. 76篇,被SCI引用30000余次,H因子为80。研究成果15次被 Science、Nature 及其系列杂志进行亮点报道。并30余次作为Nature、Angew. Chem.、Adv. Mater. 等国际知名杂志的封面。已授权专利70余项。 撰写两部专著《仿生智能纳米界面材料》和《Bioinspired Intelligent Nanostructured Interfacial Materials》。现担任《Small》国际顾问编委会主席、《Biomicrofluidic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张锦,男,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997年12月获兰州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理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英国利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5月到北京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碳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应用及其拉曼光谱学研究,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在国际和各类双边会议上作大会或分会邀请报告50余次。荣获200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第九届霍英东青年教师优选项目资助(2003年)、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00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多次校级奖励。自2001年来一直作为课题组长承担科技部的973和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现任北京大学“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Nano Res.、《化学学报》和《光散射学报》的编委以及《Carbon》的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