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怀着对已逝前辈的无比敬仰和怀念之情,重点科研机构党委书记赵东保、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杜祖亮、副主任白锋、胡彬彬等领导班子成员,室务委员会教师及部分青年教师二十余人前往开封烈士陵园,为实验室奠基人朱自强先生、创始人党鸿辛院士扫墓。
杜祖亮教授说,朱先生1985年10月从吉林大学来河南大学工作,1995年10月去世;党先生1998年5月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来河南大学工作,2005年6月去世。两位先生一个来自东北,一个来自西北,生前并不相识,但都把生命最后的时光奉献给了中原大地,并比邻而眠于这片热土。两位先生开创的事业为实验室、河南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而他们不计名利、甘作人梯的崇高品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为中原学子竖起了一座丰碑。时光荏苒,今年朱先生已经离开我们20周年,党先生也逝世10周年了。今天我们缅怀两位先生,就是要继承先生的遗志,学习先生的风范,团结进取、努力拼搏。目前实验室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实验室建设尽快推向新的台阶,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也唯有这样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老师们来到两位先生的墓前敬献花篮,并默哀鞠躬,以表示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哀思之情。
杜祖亮教授特作诗一首缅怀两位先生:
悼 先 生
二〇一五年四月三日
今年是朱自强教授逝世二十周年、党鸿辛院士逝世十周年。朱先生1985年从长春来开封,1995年去世;党先生1998年从兰州来开封,2005年去世。两位先生一个来自东北,一个来自西北,生前并不相识,但都把生命最后的时光奉献给了中原大地,并比邻而眠于这片热土。先生开创的事业为实验室、河南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而他们不计名利、甘作人梯的崇高品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为中原学子竖起了一座丰碑。
2015年4月2日上午,实验室员工赴烈士陵园为先生扫墓,特记之。
创业无妨西北东,
中原耕种卅年匆。
尽流血汗化春雨,
甘作人梯育俊雄。
厚德载物鸿辛志,①
自强不息文章功。②
顶天立地征途远,
后学须承先辈风。
① 1998年党鸿辛院士来河南大学工作时已近古稀之年,先生表示要在这里为学校的发展出一些力、发挥一些作用,而当校领导询问在生活上有何要求时,先生问了句:“哪儿买菜远吗?”。先生每天坚持步行上班,从不用学校配车;实验室建设的那些日子,工作紧迫而繁重,先生和青年人一样早已没有了节假日,亲临一线,坐镇实验室,先生说:“坐在这,心里踏实。”。先生讷言敏行,“嗯,行,做吧!” “今年能拿几个国家项目?” “要干,就要干好!”是先生常说的几句话。在北京医院最后弥留之际还拉着张治军教授的手喃喃地说:“发展产业……”、“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
② 1995年10月28日,宋纯鹏教授前往淮河医院看望病重的朱自强先生,这是先生自1991年查出患白血病后的第二次住院。从连续昏迷中清醒过来的先生,努力睁开眼,费力地说:“今年学位点怎样了?”“那篇文章改的怎么样了?”。而第二天清晨先生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最后极度昏迷疼痛中嘴里还断断续续说着“文章。。。文章。。。”。纯鹏教授在题为“一篇未完成的文章”的纪念文中写道:“先生走了,他带着未完成的学科发展这篇‘大文章’的遗憾永远地去了,但先生为学为人的精神,光明磊落、胸怀坦荡、鞠躬尽瘁的形象却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