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2013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成绩
在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围绕“集中力量、改革创新”的主题取得了如下成绩:
1.实验室五年(2013-2018)发展规划的制订
在实验室整体发展纲要下,在2012年的工作基础上,制定了2013-2018年发展规划,即:以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建设为总体目标,坚持基础与应用并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总思路,以高层次人才培养(长江、杰青、优青)为核心,以高档次科研项目(重点、973、重大专项)为基础,以标志性成果(高档次论文、科技转化、国家奖)为突破,以创新运行机制为保障,到2018年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关键指标的全面突破。
2.科研平台建设全面提升
本年度完成了价值2600余万元公用设备的立项和技术论证,已签订设备购置合同价值1800万元,实验室硬件条件显著改善。价值303万的场发射SEM已经完成安装调试,投入正常运行;1000余万元的济源中试基地二期建设全面启动,600万元的QLED研究平台已进入采购阶段,明年3月份即可安装到位。同时还制定了新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建立了专职技术队伍。硬件平台的建设,为实验室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3.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方面继续保持迅猛发展势头
2013年度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1项(其中面上项目8项,青年基金1项,联合项目2项),973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5项,获资助金额达到1021万元。本年度共发表论文116篇,其中SCI(EI)论文96篇,SCI一区20篇(其中第二单位2篇),二区43篇(其中第二单位3篇),三区16篇,一般SCI论文17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目和经费、发表高端SCI论文数量在校内继续保持领先。
4.学术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按照规划,本年度引进讲座教授5人,其中国外著名大学1人,国内一线院士4人。接受外单位博士2人,自己培养博士3人。学术队伍进一步壮大。
有3名青年教师分别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合作研究。
5.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与兄弟单位一起主要支撑化学、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建设。
与化学化工学院、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重点实验室一起制订了化学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冲击国家重点学科而努力,确定了5个特色方向,其中实验室3个;与物理学院一起制订了物理学科近期发展规划——获得一级博士点,确定了主要研究方向;制订了材料学科近期发展规划——获得一级博士点和省重点学科。
本年度有2人获得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1人被推荐参加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12人获得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人被推荐参加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
6.完善、细化了各项管理制度
为适应实验室新阶段发展、特别是尽快实现高层次突破之目标的需要,建立制订了与之相适应的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以使实验室运行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高效化,比如:实验室管理结构图——明细了党、政和学术权力三者在实验室管理中的职责和关系;室务委员会章程;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及纪律;领导班子工作条例;电子信息办公制度等等。
7.全面启动实施实验室A、B、C计划
★ 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 A 计划)
★ 标识性成果突破计划 ——( B 计划)
1、高档次原始科研成果:高档次论文、高科技转化;
2、具有博士学位者每2年需完成2篇B1区以上论文或相当应用成果
★ 优博论文培养计划 ——( C 计划)
为使这些创新计划得以有效实施,制定了一系列的针对性制度,如:2013年实验室SCI分区规定;实验室科研成果积分标准;实验室B计划实施办法;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方案;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科研成果要求;大型仪器管理制度等等。
8.启动实施首席科学家项目计划
启动了首批6个项目(已完成了3轮论证):
(1) 高性能纳米润滑材料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2) 面向低品石油开采的纳米材料与技术
(3) 纳米结构光电器件
(4) TiO2基光电材料
(5)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
6) 高效能(结构增强)薄膜光伏电池
9.党建、工会等其他工作进展顺利。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在主要研究方向和重大课题研究组织协调力度不够。
2.标志性成果建设需要大力强化。
3.科研项目档次急需提升。
4.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引进力度不够。
5.对外交流与合作不足。
6.平台建设及创新运行机制改革尚需加大力度。
第二部分:2014年工作要点
2012年是实验室布局规划之年,2013年是实施行动之年,2014年是初见成效之年。2014年我们将主要开展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材料学院筹建
依托现有的基础研究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继续向学校争取启动进行本科教育的材料学院筹建工作,实现“基础研究部、技术研发部和基础教育部”一院三部的构建。
2. 全力推行各项创新计划和制度的实施
着重落实实验室ABC计划等各项创新计划的考核,强力推进跨课题组的首席科学家项目计划的实施。
3. 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和申报
组织申报2014年度的河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主要切入点,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制,大力推进实验室运行机制改革。
4. 平台建设
做好河南省国家联合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的启动建设工作;做好国家工程中心的申报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实验室的申报工作。
5. 标志性成果建设
做好973项目、重大专项、国家重点项目申报的布局和准备,力争获得突破。
建立有效制度,责任到人地强力推进以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高档次论文、重大科技转化为代表的标志性成果建设。
6. 全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