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新闻速递

新闻速递

江山思国士 人去稻田丰

                                                 ——缅怀袁隆平院士

 

来源: 河南大学纳米科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日期:2021-05-26   浏览次数: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院长杜祖亮教授表示:“也像亿万人一样,这几天自己深深被袁隆平先生感动着!袁隆平先生之所以被全国全世界亿万人敬仰、感动,是他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科学家心系天下、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是他用一生诠释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崇高风范!是他长期坚守、淡泊名利、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为世人竖起了一座丰碑!我们学习缅怀袁隆平先生,就是要秉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坚持科技报国,把国家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科研的道路上甘于寂寞,勇于奉献;在困难面前坚守信念,努力拼搏!”



 

副院长刘谨表示:“首先,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默哀!袁隆平院士成就与尊荣的背后,恰是脚踏实地的奋斗、敢为人先的创新、鞠躬尽瘁的科学家精神的坚守,这让我想到了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朱自强先生、党鸿辛院士,他们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和崇高的品德风范,凝聚为实验室文化的核心内涵,深深影响着平均年龄不到36岁的特功人,这些年轻的学者们,他们努力拼搏、团结协作、潜心科研,脚踏实地地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们坚持创新,以‘工匠精神’努力实现纳米光电器件、量子点发光显示等技术的突破,力争早日实现应用产业化。未来的科技道路还很长,致敬袁老,国士无双。送别袁老,一路走好。”




姚晰教授表示:“惊闻噩耗,彻夜无眠。袁先生,曾经是一个不被主流植物遗传学接纳的科学家。而今,他离去的背影却倒映出一位伟大科学家最好的模样。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袁先生一生的不懈奋斗化作了全人类的物质财富。而他留给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精神财富更加弥足珍贵。虽然生命无法抵御自然规律,但历史会永远铭记精神灯塔!袁先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投身科研,要为最广大的人民谋福祉。不追名逐利,专注本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20级硕士研究生高鑫雨表示:“对袁隆平先生的第一印象,来自小学课本:他做着一项伟大且艰辛的事业——让所有人不挨饿,有饭吃。得知先生病逝,传奇人生落幕,我潸然泪下。他年过耄耋,依然为实现“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冲在最前沿。因为有他,才有今天的“风吹稻花香两岸”。粒粒皆辛苦,后辈不敢忘!身为特功学子,我辈必当学习前辈的科研精神,勤勉踏实,追求卓越,用自己的肩膀去扛起一己之责。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您一路走好!”




2019级本科生吴杰涛:“袁先生去世,国家和人民痛失一位民族脊梁。饱食者当常念袁公。在饥饿和贫困的新中国,袁老把自己当成一粒种子,把自己播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袁老在农田里埋头一干就是五十多年,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一直在为中国人吃饭而奋斗着。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当念物力维艰。如今中国虽已告别贫困饥饿,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作为青年大学生,应当牢记袁老教诲,学习袁老无私奉献、敢于担当、潜心科研的伟大精神,把自己深深扎在祖国的沃土中,为祖国的发展注入一份力量!”





《妈妈,稻子熟了》

                       ——袁隆平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本来想一个人静静地陪您说会儿话,安江的乡亲们实在是太热情了,天这么热,他们还一直陪着,谢谢他们了。

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还记得吗?1957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

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却忘了,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

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

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

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

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上一篇】: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下一篇】:材料学院组织教职工党员帮助农民收大蒜——“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微信订阅号

地址:中国郑州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开封河南大学金明校区

邮编:475004 电话:0371-22687375 E-mail:Yuanban2023@163.com
研招办电话:0371-22687369

河南大学纳米科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蓝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