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我院李萌教授、德国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中心Antonio Abate教授及东南大学李桂香教授等合作,在钙钛矿光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于《Nature Photonics》(题为“Stabilizing high-efficiency perovskite solar cells via strategic interfacial contact engineering”,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5-01791-1),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向产业化迈进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凭借高功率转换效率(PCE)与低成本加工工艺,具备极大的商业化应用前景。然而,器件可靠性依旧是当前推进其产业化落地的核心瓶颈问题。在p-i-n结构中,上层界面同时接触钙钛矿表面与电子传输层(ETL),钙钛矿薄膜表面因制造时挥发性化合物形成存在大量缺陷,会引发非辐射复合损失,光照或高温下,钙钛矿内部弱化学键易解离,产生的缺陷向金属电极迁移严重影响器件稳定性,通常靠钝化钙钛矿晶格内配位不足位点抑制离子迁移,但ETL界面是最终障碍,常用的富勒烯类ETL材料(如C60)高温易聚集,既阻碍电荷传输,又削弱阻止金属电极与钙钛矿层反应的能力,损害器件耐用性,所以优化界面接触需做到钝化钙钛矿表面缺陷并稳定结构、保障良好界面电荷传输、构建致密稳定且阻离子迁移的ETL,以此延长PSCs运行稳定性。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七氟丁酸钠(SHF)作界面修饰层,SHF兼具全氟尾部与羧酸盐头部,能形成坚固疏水屏障,还可有效钝化表面缺陷,基于此,团队提出先进的钙钛矿表面与ETL集成界面工程策略,SHF可提高钙钛矿表面缺陷形成能,稳定配位不足的Pb(II)、消除非光活性相,凭借合适偶极特性,诱导载流子重新分布,调节钙钛矿表面功函数以提升开路电压,在ETL沉积时,促使C60堆叠成致密层,抑制器件内离子扩散。经此制备的PSCs,PCE达27.02%(认证PCE为26.96%),1平方厘米器件PCE也高达25.95%。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稳定性:在1个标准太阳光照下(ISOS-L-1)经1200小时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初始PCE无损失;85°C下(ISOS-D-2)老化1800小时,PCE保持率超92%;在-40°C至85°C间经历200次循环(ISOS-T-3),初始PCE保持率达94%。

图1:(a)在钙钛矿结构上构建的SHF吸附模型;(b)有和没有SHF吸附时钙钛矿表面的缺陷形成能(PVK:钙钛矿);(c)单SHF吸附钙钛矿的PbI2端接表面的平面Δp;钙钛矿的KPFM图(d)无SHF和(e)有SHF,色标代表表面电势(V),比例尺:5μm;钙钛矿在(001)峰上的积分GIWAXS图案,(f)无SHF和(g)有SHF,入射角为0.05至1.0°;(h、j)对照器件和(i、k)含SHF器件在暗平衡前后的模拟能级图,SHF层引入了真空能级移动,并增强了跨 C₆₀的电场,这与内建电势的增加一致。

图2:(a)经SHF处理的钙钛矿薄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在钙钛矿薄膜上不同沉积厚度的C60的截止区域的紫外光电子能谱(UPS)谱图,(b)未经SHF处理,(c)经SHF处理;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d)钙钛矿/C60,(e)钙钛矿/SHF/C60(沉积了10 nm的C60),比例尺:10 μm;原子力显微镜图像:(f)钙钛矿/SHF,(g)钙钛矿/SHF/C60样品(AFM扫描取自不同区域,f)沉积时样品一半被覆盖,g)仅在另一半沉积了2 nm的C60),比例尺:1 μm;(d-g)中的色标代表表面高度(nm)。

图3:(a)未经处理和经SHF处理的钙钛矿薄膜的稳态光致发光(PL)光谱,y轴显示归一化的PL强度;(b)钙钛矿/ETL界面处的瞬态表面光电压(tr-SPV)电荷动力学;(c)描述电荷分离机制的示意图;(d)对照和经SHF处理的PSCs的PCE分布,每种条件下从二十个独立器件收集(n=20),箱线图显示四分位距,中线为中位数,须线表示第5-95%;工作面积为(e)0.0982 cm2和(f)1 cm2的未经处理和经SHF处理的PSCs的电流-电压(J-V)曲线。

图4:(a)在空气中模拟1个标准太阳光照(ISOS-L-1I)下,封装的对照器件和经SHF处理的器件的最大功率点(MPP)跟踪(初始PCE分别为23.7%和25.2%);(b)在85°C下老化的对照器件和经SHF处理的器件的热稳定性(ISOS-D-2I)。初始平均PCE分别为24.1%和25.9%(每种条件下n=3个独立器件,误差棒代表标准偏差);(c)在-40°C至85°C之间老化的封装器件的热循环稳定性(ISOS-T-3)(初始PCE分别为24.5%和26.4%);热老化后(d)对照器件和(e)经SHF处理的器件的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离子种类深度分布,涉及Ag-(Ag)、C60-(C60)、PbI2-(钙钛矿)、I-(钙钛矿)、PO2-(自组装单分子层,SAM)、InO2-(氧化铟锡,ITO)、AgI2-(AgI)和F-(SHF);(f)对照器件和(g)经SHF处理的器件内的离子扩散示意图。
河南大学李萌教授、德国亥姆霍兹Antonio Abate教授、英国玛丽女王大学李哲教授、东南大学李桂香教授和厦门大学王露瑶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东南大学李桂香教授、河南大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祖宏、加纳大学Benjamin Agyei-Tuffour教授和德国亥姆霍兹吴录艳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此外,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Jenny Nelson院士等参与了本项研究工作。本研究得到了河南省科技攻关联合重点项目,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