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材料学院、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高效显示与照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举办的“河南大学110周年学术系列活动”——仿生界面材料主题学术交流会于2022年9月14日成功举行。会议由我院仿生界面材料课题组的鞠婕教授和姚晰教授主持,采取线上模式(腾讯会议)进行。
我院特邀中科院理化所王树涛教授、厦门大学侯旭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中科院化学所王栋教授、中科院理化所闻利平教授等仿生领域的顶级学者们前来分享和指导工作。河南大学材料学院和相关学院的老师学生及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者逾百人参加了学术交流会。
学院党委书记张霖首先介绍了河南大学不断奋进的发展历程,隆重庆祝河南大学建校110周年,展望百年名校振兴的璀璨前景,以及近年来材料学院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感谢了与会专家对河南大学材料学院的大力支持,并热情地邀请各位专家到河大进行现场指导与交流,仿生界面材料主题学术交流会正式拉开了序幕。
王树涛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世界科技奖提名,科睿唯安中国高被引科学家等。主要从事仿生多尺度粘附可控界面材料的研究,揭示自然界中特殊的界面粘附现象与机制,设计与制备仿生多尺度界面材料,探索其在医疗健康、能源、环境、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在本次学术活动中,王树涛教授以“仿生多尺度粘附可控界面材料”为主题进行讲座,指出了结构的多样化增加分子粘附,为突破表面能限制,提出“形貌”这一概念实现超低能耗和超高功率的分离技术。制备多孔微球结构提高分子的选择能力,利用分型结构进一步提高吸附时间。
侯旭教授现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致力于仿生微/纳尺度孔道系统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在Science, Nature, 国家科学评论, PNAS等上发表论文。获科学探索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优秀青年学者奖。
在本次学术活动中,侯旭教授就“仿生多尺度孔道研究”展开讲座,主要讲述了微纳米尺寸的孔道系统,通过细胞的运动能够改变物质的运输和传输建立人工体系,并且对对称/非对称分布、电场、浓度、动态离子形状和尺寸的调节观察离子传输,实现通道的孔径和长度可控并且制得材料具有柔性。
王钻开教授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教育部“国家人才计划”讲座教授,香港青年科学院创始成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Fellow。研究方向为仿生拓扑机械系统和微观传递现象。曾获2022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交叉学科)、香港研资局高级学者奖、青山科技奖、科学探索奖、第35届世界文化理事会特别青年嘉奖、香港城市大学杰出研究奖以及国际仿生学会杰出青年奖。
在本次学术报告中,王钻开教授以“Surfaces of things”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讲座,指出万物的交换源于表面,结构、弧度和电荷的梯度均能够诱导液滴产生自发的定向运输。针对关键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提出液滴在多维度多尺度上的铺展能够实现在医学、能源、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王栋教授,国家杰青,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家奖,中国电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侨界贡献奖,中科院百人计划结题优秀奖。长期从事表界面分子组装与反应,电极界面物理化学,二维有机纳米材料等方向的研究。
在本次学术活动中,王栋教授以“二维共价有机框架结构的表界面合成与光电功能”为主题进行了讲座,指出维度是决定材料性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机二维材料的优势是容易设计单体,容易引入各种功能基团从而实现各种性质。通过热力学控制,成核控制,构象控制等等,实现了高度有序的纳米结构控制,获得二维共价有机框架结构。
闻利平教授现任中科院理化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科技部纳米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仿生微纳孔材料的构筑与应用研究,实现了仿生微纳孔材料在传感、能量转换、物质分离中的应用。
在本次学术活动中,闻利平教授进行了题为“仿生微纳通道材料与器件”的讲座,主要讲述了依据生命体系的离子通道特性来制备仿生人工纳米通道以及如何调控通道中离子和分子的可控传输,并依据双电层理论研究非对称形状通道的离子传输。另外讲述了基于仿生微纳孔材料的盐差发电器件主要应用于海洋能的高效利用以满足人类需求。
本次学术讲座为从事仿生界面材料领域研究的师生们搭建了一个了解学术前沿、领略学术创新思想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帮助师生们了解到仿生材料这一新型领域的发展动态,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科学所带来的无限魅力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加强了我院的学术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对外交流与学习氛围。我院全体师生会继往开来,不断和全国顶尖的科研领域专家们协心戮力。
文/王香、赵月华、高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