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灯初上,春风沉醉,大礼堂广场彩旗飘扬。
师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洋溢着节日的快乐,洋溢着建设“双一流”的激情,洋溢着团结奋进的河大精神,洋溢着劳动美的喜悦,洋溢着中国梦的自豪!
时光入春,明伦入夜,古朴雅致的大礼堂里多了几分激动,多了几分欢快。
聚光灯下或轻柔婉转或刚劲浑厚的合唱,伴着或急或徐的钢琴提琴乐声,用旋律讲述“我与祖国”的故事,用双臂挥舞着自己的激动与兴奋。
4月25日晚, “中国梦·劳动美——与共和国同成长、与新时代齐奋进”河南大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教职工合唱比赛决赛在明伦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
本次合唱比赛由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河南大学工会主办,音乐学院承办,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七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教职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凝聚起建设一流学科大学的强大力量。
合唱比赛召集令,迅速引发了全校教工的热情响应。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进来,将此次活动作为表达爱国爱校之情的一个切入点,以此振奋创建“双一流”的信念和激情。
据统计,共有40支合唱团共计2000余名教职工参与其中,他们全情投入,纵情歌唱,用美丽的歌声向祖国七十华诞献礼。
泱泱河大之声,浓浓爱国之情
这是一场合唱比赛,但在全体教工和组织者心目里,这又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它更是一场音乐盛典,一次爱校教育,一场爱国集会。
如何将河大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底蕴充分展现出来,组织者有着深入的思考。
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王明钦说:“歌咏比赛的目的是为了传承河大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情感。校党委、校行政想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团队意识,进一步推动我校的‘双一流’建设。”
校工会副主席边海潮介绍道:“校工会的各位同志们对于这场合唱比赛进行了多方面的考量。爱国主义教育当然是放在首位考虑的,其次就是如何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各单位的凝聚力。”
校党委书记卢克平在教职工合唱比赛决赛前的讲话也从这个意义上肯定了此项活动,他说,建设“双一流”,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完善,还需要在精神层面跟上党不断前进的步伐。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力量,国家有希望。通过合唱比赛的形式,满怀感恩向祖国母亲的70岁诞辰献礼,展示我校教职工的文艺风采,进一步坚定我校师生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组织者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在布置任务之初就通知各院、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至少要参加三分之二。”但实际上,各基层组织的班子成员参与度要远超校工会的预期,“正如我们这几天看到的那样,很多学院、部门的班子成员都是全员参与。”
为了获得更好的舞台效果,老师们在服装、道具、表现形式上下功夫,如同做科研一样求新、求变。当然,合唱是团队艺术,讲究的是相互配合。老师们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练歌上。不仅自己练,还要拉着家人陪练,有的还拉上了自己的孩子当帮唱嘉宾。
从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到七十二岁高龄的老教授,从临产的准妈妈到退伍的优秀老兵,河南大学教职工们用行动实践着团结进取的河大精神,用满腔热血高歌着爱国情怀。
《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保卫黄河》一首首熟悉的红歌从他们胸中唱出;“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爱国激情在歌声中展现,爱校之情在歌声中升华,峥嵘岁月的拼搏精神与新时代的教师风采,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只因有份责任在,未成曲调先有情
因为怀揣一份对于集体的责任,他们排除万难,参与排练全过程;因为心有一份对祖国的热爱,他们放声高歌,发出时代强音。
“怀孕对于生活每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更不要说合唱,”作为一位身怀六甲的女教师,焦俊荣面临的挑战比起旁人可以说是只多不少,“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怀孕带来的生理上的改变加大了唱歌的难度。”焦俊荣的孕期已经到了中后阶段,唱歌的时候经常会有丹田无力之感,甚至说会有喘不上气,呼吸困难的情况出现。对于准妈妈而言,这样的排练的确十分辛苦,既要照顾肚子里的孩子,同时还要兼顾科研工作,抽出时间练声排演,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挑战。
在材料学院的合唱队伍里面还有其他三位准妈妈,虽然大家身上都有着不小的压力,但最终大家都坚持了下来;即使临产期在下个月,也并未缺席排练。“支撑我走下去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队伍里女教师职工较少,不希望自己的情况拖慢排练的整体进程,另一方面也想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为肚子里的宝宝打个样儿。”
对于这四位准妈妈而言,爱国主义既是科研实验室里不让须眉的巾帼之志,更与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声音交织融合,成为一种满含深情而又坚定无比的责任感。
竞争是意志的拼搏,比赛是技术的挑战,不为鲜花的围绕,不为刹那的荣耀,为的只有执着不变的信念。
河南大学从悠久的历史中走来,伴随着风雨沧桑,迎来了一份温和而有力的厚重。如今,在每一位师生的不断努力下,河南大学重回国家队,这是每一位河大人不懈追求的成果,也是每一位河大人心底里的骄傲。
在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努力下,有的代表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决赛,以出色的河大风采展现新时代脉搏下中原儿女的赤诚之心,这是河大人的心声,也是祖国英雄儿女的心声。当然,由于赛制所限,并不是每个合唱团都能进入最后的决赛,但落选的代表队同样传递着熊熊燃烧的河大精神火炬。他们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走上舞台,也在观众温暖的掌声中挥手告别,虽然未能取得进入决赛的入场券,但参赛的老师们知道,更重要的是参与,是传承,是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热血和奉献谱写壮丽史诗”,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而自豪,都值得大家的尊重与掌声。此次的合唱比赛可以看作是我校“双一流”建设的一个小小缩影。每一位河大师生为了支持学校的建设,都付出了诸多努力,每一个拼搏着的,奉献着的河大人都值得肯定。
“不觉得有多辛苦,我很喜欢表演的感觉。”参加比赛的河南大学附属小学二年级学生任致楚说道。作为生在新时代的小选手,她对于“爱国主义”有着略显懵懂但却十分珍贵的特殊体验。
同样参与了比赛的肖林溪也是如此,也许她还不能完全理解歌词字里行间的内涵,但却被歌曲的旋律所吸引,为其中的情怀所感动,“我很喜欢我唱的歌,如果有机会,我要再来一次。”
就这样,这些还是少年的“小演员”们和爱国主义相遇,和河大相遇,和河大精神相遇,也许,他们的未来会因这次相遇而改变,因这次相遇而熠熠生辉。而这,不正是举办合唱比赛的初衷之一吗?
曲终人不散,余音仍绕梁
台上的合唱队员唱得热血沸腾,台下的观众们听得更是心情激荡,鼓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场场都是满堂彩;为自己队伍加油助威的“亲友团”更是热情澎湃,二楼观众在灯光变暗时打开手机闪光灯,点亮一片“星星之火”。
爱国的情怀,团结的精神,在一唱一听之间得以传递。这场精彩的演出对河大学子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凝聚团队人心,传递河大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6级学生黄庆超在看完晚会表演之后不禁热情赞叹:“表演很震撼,老师们唱的每一个字里都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我们坐在台下听得心潮澎湃,心中生出万丈豪情。”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学生高月也对老师们的表现大叹“惊艳”:“我之前听流行音乐比较多,今天听了老师们激昂的合唱,又有一种新的感觉。特别是当新闻与传播学院唱《保卫黄河》的时候,发自内心地觉得作为一个河大人真好,我为母校与祖国骄傲!”
文学院2018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白熙智也为老师们竖起大拇指。白熙智同学说,无论现在还是以前,这一切成绩的取得,老师们一定付出了很多辛劳。
是啊,以后勤集团总公司为例,3月26日起,他们便悄然拉开了合唱训练的帷幕。作为我校的“大后方”,他们的工作可以用“点多、面广、线长”来形容,全员一直战斗在第一线,十分繁忙。如何协调好工作、生活和排练的时间,花费了他们不少心思。“为了保证合唱排练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们提前就进行了工作方面的部署,尽可能保证工作排练两不误。”后勤集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杜保明说道。功夫不负苦心人,各位老师的多日付出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不少教职工的亲属也来到了合唱比赛的现场。“看到她站在台上歌唱,心里感受颇多,”一位中年人指着正在台上表演的一位女教师说,“她是我外甥女,一方面是自豪,觉得大家表现得真棒,另一方面也是欣慰,我看着她每天排练得辛苦,看到努力最终有了回报,打心眼儿里为她而高兴。”
夜已阑珊,洪亮的歌声逐渐沉入明伦月色,高光时刻的大礼堂也逐渐在灯火明暗中回到曾经的静谧,一切已归于最初安静的模样。但为爱国之声所振奋的灵魂却久久无法归于平静,唱响自己与祖国的故事,这无疑是河大师生对伟大祖国真挚感情的绝佳体现。
正像机关合唱团在朗诵中所说:嵩岳苍苍,河水泱泱/我们曾经历沧桑百年/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我们曾跨越万水千山/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风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建设“双一流”,实现大发展,是我们永恒的信念/济济多士,同心协力,这就是我们的泱泱河大/大河上下,长城内外,这就是我们的多娇江山!
我们把青春融入河大壮丽的事业,铁塔知道我,城墙知道我,中原人民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中华民族知道我!